貴人錄 (3)

 

11/4 分享日誌之貴人錄張湧感染力 

節錄《頭條日報》

「O記警長查案結緣 一路扶持 昔日菲人質慘劇遺孤 今變新紥師姐」

日前黃竹坑警察訓練學院迎來新一批學警,當中有一位笑容甜美的女生,她是馬尼拉人質慘劇的倖存者——汪綽瑤,當年雙親死於菲律賓警魔槍下,但她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,立志做記者,跑新聞幾年之後,改變人生軌道,投身警界。原來慘劇發生之後,她遇上了「警界天使」——當年參與調查人質案的O記警長。他一直關心綽瑤姊弟,以生命影響生命,令綽瑤長大後決心維護法紀。
...

  二○一○年馬尼拉人質事件,引起七百萬港人的傷痛,當年倖存的汪綽瑤只有十五歲,性格堅強,她在馬尼拉醫院被窩裏接受香港記者採訪,情景很多人仍歷歷在目。事發後一年,香港法院召開死因庭,很多人勸喻綽瑤不要出庭作供,以免勾起傷痛回憶,她為了公義,堅持上庭。

  經歷傷痛,令汪綽瑤決心追求公義,當年讀中六的綽瑤,立志當記者。她二○一二年考入樹仁大學新聞系,一六年入職一份免費報章當港聞記者,專注警界新聞。她關注警界,與她遇上一名「警界天使」有關,他就是當年任職O記警長的張湧。張獲委派調查馬尼拉人質事件,親赴當地蒐證,並與汪綽瑤結緣。

姊弟受感動返教會

  姊弟回港後,與姑媽及表哥同住,學校及社署一直跟進照顧。某天,前特首曾蔭權會見兩名小孤雛,弟弟向曾透露:「有一位警察叔叔經常來我家教我們姊弟做功課。」特首致電警務處處長打聽,原來他是張湧,細問下發現,案件結束後,張湧仍關注姊弟,其後他獲頒「指揮官嘉許狀」表揚,成為警界窩心事件。

  一名警官說:「張湧是虔誠教徒,常帶汪氏姊弟及其他年輕人往教會;他更用個人時間及心血教導年輕人,非常低調。」他工作表現卓越,兩度獲頒「花雞繩」(處長嘉許),已由警長升任警署警長。綽瑤受他鼓勵,成功考入警隊,她將接受為期二十七個星期的警員訓練,預期十一月畢業,以另一種方式去伸張公義。

http://hd.stheadline.com/news/daily/hk/754421/

 

 

 

19/1 分享日誌之貴人錄::銀杏館遭遇迫遷加租仍堅守

 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ermalink.php?story_fbid=1502475106553571&id=143550735779355&__tn__=-R

 

5/1 分享日誌之貴人錄:來自香港的前線救援人員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ermalink.php?story_fbid=1492636694204079&id=143550735779355&__tn__=-R

 

 

12/12 分享日誌之貴人錄:以筆傳愛,無遠弗屆,廿六年華,恆久忍耐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ermalink.php?story_fbid=1472797969521285&id=143550735779355&__tn__=-R

 

 

6/11 分享日誌之貴人錄: 一個家‧得來不易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ermalink.php?story_fbid=1448006198667129&id=143550735779355&__tn__=-R

 

 

19/10 分享日誌之貴人錄:尋找接班的仁醫

節錄https://hk.news.appledaily.com/local/daily/article/20181019/20525101

一手策劃榕光社贈醫施藥服務,7年來無間斷為長者、街友診症,回頭一想,「見(榕光社)主席多過見阿爸,見病人、阿婆多過見自己阿媽」,這位橋底仁醫認為是時候要回家,定下兩年後離開的限期,現正找人接力主理這項有意義的服務,希望資源能繼續從有餘的地方送到不足的暗處。
記者:嚴敏慧

由2011年至2018年,從29歲到36歲,整整7年,除了每周開診3日維持生計外,李家麟便埋首義診工作。由當初與榕光社一拍即合,在中心開始義診,為長者提供中醫內科、針灸治療,連藥費也全免,到後來到深水埗為露宿者診症,之後善長送贈流動醫療車,造就更多義診流動點,再聘請全職醫師連同義務醫師壯大行列,到最新的癌症義診,服務模式已很穩定。

這位榕光社老人服務贈醫施藥計劃中醫顧問,當然不用每個義診點都要出現,他現時主要負責每月兩次的中心前線義診,另加每周一次的橋底睇症;但背後卻有不少行政事情要處理,例如突然有醫師生病不能義診,他需即時安排,又或藥物風險管理,如藥廠出事是否需跟進,又或義診流動點加減的評估。「

而家好多時間拎嚟同人聯絡,但就同唔到屋企人聯絡,咁我就唔高興……唔高興做落去,件事都唔好,有呢啲情緒要認真看待」。
月前,在社交媒體自稱方丈的他貼出「方丈愛回家」一文,宣佈未來兩年會努力做好義診計劃,然後從前線退下。「巨人般強壯的老竇,年初時一場大感冒,半夜被消防員從廁所救出,後來雖然安好無事,體能卻似乎不比從前。把說話都吞進肚子的媽媽,每次我回家吃飯,離開時總是感到一陣難受,是她的還是我的,都說不清……也許我們會以為,多點陪伴父母是趁他們還在時好好愛他們……其實重點剛好相反:多留些時間,讓他們來愛我們」。
李家麟自小父母離異,但一家人關係仍然很好,他每周會與媽媽食飯,亦不時會與爸爸見面,不過他想抽更多時間陪伴家人。「老竇鍾意我同佢踢毽,阿媽鍾意我帶佢去玩,未必係要去好遠旅行,可能帶佢去食個下午茶,開開心心咁,但都冇足夠時間」。父母為極度自由派的人,對他從無約束,即使忙於義診沒時間花在家庭上,亦從沒怨言,但他覺得有遺憾,覺得大家相處時間應該更多,「你知而家,分分鐘自己都生cancer,嗰個遺憾係唔想面對,而家唔做就太遲」。

義診7年,說要退出,病人怎辦?「病醫唔晒,錢又搵唔晒……我唔會將自己放喺救世主嘅狀況,救唔到你哋我就會唔安樂」。他說,做義診從來不是靠「Passion」(熱情),義診是用理智去做,「有人病,無法搵到適當醫療,而我又係做呢行……我唔係助人為快樂之本嘅人,如果我嘅快樂要建築喺你嘅痛苦上面,咁好變態」。不過,他也留有一線,「雖然退,但如果有需要,可以返嚟睇症,呢個唔係負擔,只係處理人事、細節操作例如物資,本身唔係擅長」。
。。。

他認為,榕光社義診服務架構非常穩定,最想一班年輕中醫師或即將畢業的中醫,三數人組成一組接手義診管理,「我唔會完全走咗去,我仲喺度,有需要都可以幫忙」。離開是為了回來,現在先回家,待齊家那天他會回來,李家麟正期待有人舉手說「我頂你個……位!」。
.....
李家麟兩年後能否全身而退仍是未知之數,但聽方丈講橋底病人故事,例如六、七十歲婆婆爛腳不能下樓,要義診醫師到劏房睇症;街友雙腳全爛發炎流綠水,一整年未好;街友犯法坐監,一陣子後肥肥白白回來,自覺更開心;這一個又一個故事,盡顯社會越來越兩極化,最底層市民的無奈。親情重要,社會扶持也很重要,若有更多人加入義工行列,每人負上更多責任,或許方丈就不必作出取捨。